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

简介

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始建于1947年,是我国心脏外科的的创始基地之一,是国内首批硕、博士授予点,曾创造了十余项“国内第一”。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胸心外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心外科医师培训基地。 在黄家驷、石美鑫、任长裕、王敏生、蒋振斌等老一辈专家多年积累以及现任主任王春生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心外科目前已成为国内排名前五、华东排名第一的中国最顶尖心脏外科中心,尤以微创心血管手术、心脏移植术、大动脉手术、冠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等为最主要医疗特色。科室拥有3个普通病房、1个特需病房、1个重症监护病房、7间普通手术室、2间一体化胸腔镜手术室、1间配备有全球最先进DSA及MSCT设备的复合手术室。科室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目前在职高级职称专家16人,90%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卫生部及上海市等各级科研项目数十项,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十余奖项。 在王春生主任领导下,心外科根据最具优势的临床方向设立五个亚专科,分别为“心脏瓣膜外科”、“冠脉外科”、“晚期心脏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及“微创心血管外科”。 【心脏瓣膜外科】 主任:洪涛主任医师。中山医院是上海市心脏瓣膜研究中心,瓣膜外科诊治技术全国一流、实力雄厚。科室具备完善的瓣膜病术前术中检查技术,拥有一流的手术室和一流的监护病房及配套设施。近年来每年瓣膜手术1500例左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最早研究、制造并使用人造生物瓣膜,1977年开始由石美鑫教授牵头研发牛心包瓣、猪主动脉瓣和硬脑膜瓣等人造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累计生产近1400枚生物瓣膜供本院和兄弟单位使用,并培养了一大批生物瓣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二尖瓣环在心动周期中的非平面特性,并据此研制出新型软质人工二尖瓣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使二尖瓣修复手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复杂二尖瓣修复、保留主动脉瓣的David手术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对心功能Ⅳ级的重症瓣膜病患者,通过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全面心功能监测、术后完善处理,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取得良好效果。对于小主动脉瓣环的手术治疗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冠脉外科】 主任:丁文军主任医师。科室开展所有类型的冠心病手术,包括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冠状动脉畸形纠治术、冠状动脉瘘缝闭术、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成形术、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室壁瘤切除术、左室成形术以及国际上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搭桥手术等。已积累冠脉手术经验超万例,目前年冠脉手术量700余例,其中80%以上是各种复杂高危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在国内综合性医院中名列前茅。中山医院心外科是全国最早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的单位之一(1998年),目前不停跳搭桥手术已经成为科室非常成熟的手术技术,80%以上的冠脉搭桥手术均通过该技术完成。在国内较早开始“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手术,也是最早开始常规应用双侧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的心脏中心。科室还是国内最早开展心梗后心衰患者搭桥术中联合应用骨髓干细胞移植研究的单位之一,相关研究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晚期心脏病外科】 主任:杨守国副主任医师。科室自2000年5月至今已完成心脏/心肺移植术近400例,移植总量居全国前三位,达到国际大型心脏移植中心规模,为国家卫计委首批心脏移植准入单位及国家心脏移植培训基地,牵头完成中国心脏移植技术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制定。开创性完成上海市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国内首例儿童心脏移植(12岁)、年龄最大心脏移植(77岁)、首例心脏再移植、亚洲首例心肝联合移植、心肝肾联合移植、首例右位心移植等。创新心脏保存技术,使供体心脏安全保存时限延长至8小时,突破了传统技术仅能安全保存4小时的限制,并创造安全保存10小时的纪录。对传统“解剖顺序”吻合技术进行改良,提出“生理顺序”吻合技术,使心脏吻合时间缩短20%,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研究成果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常规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心室辅助技术,救治一大批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已派遣技术骨干赴美国完成人工心脏临床应用技术培训,一旦引进相关设备能够迅速开展该项工作。 【大血管外科】 主任:赖颢副主任医师。科室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之一,牵头制定国内首个主动脉疾病规范化诊疗指南。常规开展各类胸主动脉瘤(夹层)手术,包括Bentall术、David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术、胸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术、全胸腹主动脉(一期/分期)替换术以及主动脉杂交手术等。目前每年完成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近200例,其他主动脉瘤手术300余例。建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急性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急诊主动脉夹层手术已成为常规。主动脉术后住院死亡率控制在5%,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住院死亡率约为10%,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发现并报道遗传学主动脉疾病Loeys-Dietz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及临床诊治要点。科室还是目前国内唯一有能力常规实施David-I术式进行急性主动脉夹层根部重建的大血管中心,该技术通过保留患者自体主动脉瓣,降低手术并发症、避免长期抗凝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和远期生存率。应用David-I技术重建的急性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率约8%,远低于国外报道(约20%),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技术的成功应用获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广奖三等奖。 【微创心血管外科】 主任:魏来副主任医师。科室是目前国内水平最高的微创心脏外科中心之一,尤其在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数量、质量、难度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常规开展高龄高危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胸腔镜辅助心脏瓣膜手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二尖瓣手术,并开展微创多瓣膜手术、微创再次瓣膜手术等高难度术式。是国内开展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最多、年龄最大、病情最重的单位之一。在微创冠脉手术方面,科室是中国最早开展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脉搭桥手术(MIDCAB)以及内外科杂交手术的医院之一(2000年)。2000年开展中国第一例伊索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2009年成为中国第二家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的医院,2014年成功开展亚洲及大洋洲地区第一例全机器人心脏不停跳缝线吻合冠脉搭桥术。此外,2005年在中国最早开展胸腔镜微创房颤射频消融 左心耳切除术。2014年在中国首次创新应用3D打印技术导航微创心脏手术,进一步提升手术安全性,被央视详细报道。科室主办的“上海国际微创心血管外科论坛(SISMICS)”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微创心血管外科年度盛会,并被国际最权威的微创心胸外科学术组织ISMICS接纳为亚洲官方合作培训机构。微创手术相关成果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中山医院临床新技术应用推广奖二等奖等。


评论


暂时没有人来评价




医库

从医,你就一定需要。

立即加入